说说中国的"馅儿"文化
打小,一遇到吃包子饺子,姥姥总说"包子好吃不在褶儿上"。言外之意,全看"馅儿"。吃到这么大,至今天才惊觉,东西方不同的"馅儿"文化,竟然是东西方价值观严重不同的最具体的例证。
中国人吃"馅儿",其"馅儿"必包于皮内。包子、饺子、馄饨、汤圆、粽子……"馅儿"里博大精深,表皮朴素一致难以猜测。不入口,是浑然不见真相的。西方人吃"馅儿",其"馅儿"则吃在表面。比萨、热狗、汉堡……"皮儿"和"馅儿"连同调味料都摆在明处,让你一睹为快瞬间判断,入口之前就有个全面了解。
两种"馅儿"文化,摆明了两种价值观。东方人更看重内涵而忽略外在,在获得了"含蓄美"价值的同时,却增大了判断事物整体价值的时间成本和机会成本。而西方人则崇尚内涵与外延并举,最大程度地全面展现事物的价值,缩短判断时间,把成本和风险降到最低。
从"馅儿"文化想到颇有差异的"人"文化,东方人含蓄、内敛,看重内在的"实惠"而轻外表的一致性;西方人明朗、开放,在乎内在,更在乎外表的视觉享受和"透明"程度。
在中国人的价值观中,最重要的是"吾日三省吾身"的信条。可惜的是,这里的"身",指的是"心"而非"形象"。"腹有诗书气自华","金玉其外,败絮其中"人皆能诵。由此,中国人重内在修养轻外在形象的倾向日趋严重。发展到十年"文革"时期,中国人的审美标准归位到"心里美",以"思想进步"为先。在这样的偏执中,"外在美"终于一落千丈,不值一提。成为大可忽略不计的雕虫小技。这一文化现象演绎到现今仍然触目皆是。人人追求三五头衔,学位证书满满,却个个衣冠不整、缺失最起码的场合礼仪知识,这样的文化景观,与"国际接轨"相去甚远,令人触目惊心。
这是一种错误。实际上,即使是最被禁锢的时代,人们对美的追求也一刻没有停止过。孔子所倡导的主观内省,是那个时代的道德旗帜,绝不是现代社会奉行不悖的法宝。当尘封的文化终于获得比较评价的机会时,中国人对问题的识别力和寻求解决方案的能力并不比任何人差。外师造化,才能中得心源。"让中国人漂亮起来",不仅是我所率领的西蔓色彩的企业理念,相信也是所有中国人的美的信念。
"馅儿"的"包装",将成为所有中国人的重大文化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