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八章 嘉亲王永琰继位 乾隆交位不交权
高冕>>清王朝皇权交接实录
第十八章嘉亲王永琰继位乾隆交位不交权
乾隆帝在继位人问题上,经历了从否定秘密建储到走向秘密建储的极端过程,开始只是出于孝道,才保持父亲在继位人制度上的连续性,勉强采用先朝旧法。秘密建储制度是一柄双刃剑。它一面杀灭了公开预立皇太子所带来的一系列问题,另一面却阉割了皇子皇孙们奋发有为、阳刚威猛的精神气儿,造成一代不如一代的退化衰败。
乾隆六十年(1795年)九月初三,隆重的传位大典在勤政殿举行。皇子、皇孙、王公、满汉大臣应召齐集勤政殿。乾隆帝下旨,将此前二十二年秘密藏于“正大光明”匾之后的立储原件取出,让皇子、皇孙、王公大臣共同阅视,正式册立皇十五子、嘉亲王永琰为皇太子,为了避讳,改“永”为“顒”,并确定于冬至传位,将皇位禅让给顒琰,翌年改元为嘉庆元年。
顒琰的心境则是另一番天地。当他听到自己被宣布为皇太子时,惊喜交加,诚惶诚恐。
在这个非常日子的前一天,有个小插曲值得一提。时任军机大臣、九门提督要职的和,探知乾隆帝次日要将秘密确定的皇太子进行公布,便抢先将此好消息泄漏给永琰。这天,他首先给永琰跪进一柄如意。这是一个不大显眼但又十分敏感的举动。这时,乾隆帝膝下健在的皇子中,尚有皇八子永璇和皇十一子永瑆比永琰年长。永琰显然敏锐地捕捉到了其中隐含的某种独特含义。和珅自以为政治投机伎俩很高明。他此举的目的在于讨好未来的皇帝,并暗示永琰得到至高无上的权力,有他这位皇帝宠臣、军机大臣的一份功劳。然而,聪明反被聪明误。这一举动将成为日后头条杀头罪名,是他做梦都不曾想到的。
普天同庆。老皇帝归政,新皇帝上台,双喜临门,这回可以放开手脚、扎扎实实地庆贺一番了。这次庆典不同以往,上上下下尽情欢乐,用不着担心犯忌,让自己处于哭笑不得的尴尬境地。自努尔哈赤开创基业以来,大清国最高权力的移交都是在先帝大丧期间举行的,一边办丧仪,一边办庆典,哀未罢乐又至,在这种情况下,哀要哀到位,喜要喜到位,确有很大难度,君臣能够应付下来,其实都算得上一流的演员。这回省心,只要一心当好喜剧演员就行,尽管咧着个大嘴乐,不用提防别人找碴儿。
年号改为“嘉庆”了,皇印授予新皇帝了,嘉庆钱出炉铸成了,老皇帝的告别豪宴也举行了。这一切似乎已经表明嘉庆时代的到来。然而,这仅是形式而已。实际上老皇帝仍紧握权柄,用无比威严的目光打量如同囊中之物的江山社稷,新皇帝小心翼翼地生活在他的影子里,不敢多说一句话,不敢多走一步路。历史尚未进入嘉庆时代。
老皇帝交位不交权。
老皇帝紧紧抓着官吏任免权。老皇帝牢牢抓着军权。老皇帝还在其他方面将归政时的承诺抛置脑后。一是仍住在养心殿。早在秘密确定永琰为皇太子的前一年,即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乾隆帝就下令修葺宁寿宫,准备将来自己退下来后居住。但皇位授受大典举行后,他却闭口不谈迁居宁寿宫之事。于是,业已即位的儿皇帝只好住在毓庆宫。二是内廷仍保留乾隆年号。确定纪元是件很严肃的事情。新皇帝即位改用新纪元,理应包括内廷在内的全国上下同时实行。可当有的大臣呈请内廷仍用乾隆纪年时,他却美滋滋地同意了,直到他去世,宫中都沿用乾隆纪年。因而,出现了外廷用嘉庆纪年,内廷用乾隆纪年的怪现象。三是铜钱上仍保留乾隆年号。嘉庆改元以后,京师宝泉、宝源二局及各省铸钱机构应该铸造嘉庆通宝。但是,乾隆帝归政之后,还令“宝泉、宝源二局钱文,乾隆、嘉庆年号各半分铸”。
这么一位太上皇压在头上,嘉庆帝只好老老实实当“见习”皇帝。乾隆时代仍在继续。多亏嘉庆皇帝是孝子!也多亏他“见习”时已经人到中年,一切已非常成熟老到。
嘉庆四年正月初三,乾隆时代终于结束。这天辰刻,八十七周岁(八十九虚龄)的弘历病死于紫禁城养心殿。伴随封建皇帝去世,常常因最高权力移交问题发生政治动荡。但乾隆帝死时,没有爆发这种阵痛,大清国最高权力按照乾隆帝意愿顺利地交到嘉庆帝手中。
乾隆帝凭借生前让出皇帝宝座这一点,成了漫漫封建长河中最闪亮的一盏航标,成为封建帝王之林中最有光彩的一个人物。单凭这么一丁点儿进步,他就比任何封建帝王高出一头。
乾隆帝弘历是中国历史上为数不多的好皇帝之一。他执政前期,对康乾盛世作出了重要贡献,使中国跻身于当时世界上最强大国家之列。尤其是平定边疆,对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巩固与发展,功不可没。在他手上,天山南北路归入中国版图,清朝最终完成统一中国的大业,形成一个极盛的疆域:北起萨彦岭、额尔古纳河、外兴安岭,南至南海诸岛,西起巴尔喀什湖、帕米尔高原,东至库页岛,共拥有一千多万平方公里的国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