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节

元帅如是说:“我是旧军人,也是四川军阀!我和朱老总都是半生军阀半生革命。”

在川军中,刘伯承先后参加了讨袁、护国、护法和讨贼战争,立下了屡屡战功。在战场上刘伯承的确是一个胜利者,他的军事才华和无畏的气概不断地显示出来。在四川军界,“刘瞎子”的威名,“独眼龙将军”的称号,已经不胫而走,声威远播。然而,在另一面,这位年轻的胜利者却时常在沉思和苦闷中。如果说,在硝烟弥漫的时刻,枪炮声淹没了一切,那么,俟到战事平息,沉思和苦恼又萦绕在他的脑际。

对于像万花筒一样变幻莫测的政局,刘伯承不能全然明白。“蜀道兵戈有是非”,却是这位军人笃信不疑的信条。若干年来,金戈铁马,战事频繁,他的政治目标始终是杀向袁世凯、杀向北洋政府、杀向依附于北洋军阀的各种反动腐朽的势力。尽管有时出现一些曲折,他始终如一地运行在孙中山先生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轨道。当然,在那种波诡云谲、兔起鹘落般混沌复杂的历史环境里,军阀们把战争当作谋取私利、扩张势力的工具,给民众的生命财产带来极严重的损失。整个国家在痛苦中挣扎,刘伯承也曾陷入过一些混乱的厮杀。

在刘伯承的内心世界,经常存在着复杂的矛盾。从某种意义上讲,思想上的激烈交锋,并不比沙场上的搏斗轻松多少。作为一个军人,服从命令是天职,他不得不听从命令,到战场上纵横驰骋、奋勇冲杀。毋庸讳言,因为战争本身也包含着军人的前途、荣誉和性命啊。但是,刘伯承决不嗜好战争。他常常叹息:双方交兵毕竟是不得已而为之。特别是当他回忆起那些被双方践踏的庄稼、毁坍的房舍、涂炭的生灵……更生出许多不可排解的烦恼和疑问。民众在战争中遭受的苦难,猛烈地冲撞着这位“贫民将军”的正直良心。因为他曾经是一个潦倒不堪的农民,贫困和苦难的生活他始终记忆犹新。

有一天,刘伯承在一个乡镇上行走,忽然听到老妇人在劝哄和吓唬久哭不止的孙子:“你再哭?!‘刘瞎子’把你抓走!”孩子的哭声竟嘎然而止。

显然;老妇人并不知道刘伯承就在跟前经过。目睹这一场面,刘伯承不由得心里一阵发紧:“刘瞎子”的威名居然被用来作为恐吓孩子的工具!真够意思,一面是威名的张扬,另一面却是威名的亵渎。

这件意外的小事,先使刘伯承苦笑,后来竟使他大为不安起来:在民众眼中,我简直形同神鬼一类的怪物了?!继后,他又细想:使敌手害怕固然好,可使民众惧怕,却并非好的形象。他发觉,战场上的“刘伯承”与理想中的“刘伯承”有些貌合神离了。

刘伯承虽然在川军中很有名气,却一直不得重用。因为在熊克武的周围有一个小的圈子,其成员多是留日的同学,圈外人讥称为“十人团”。小圈子里的人个个踌躇满志,且又分掌帅印。可对于打仗的事却不在行,更不屑于冲锋陷阵,因此被叫做“长衫子军人”。刘伯承的顶头上司张冲(字亚光)早年曾在日本学过海军,对陆军战法不甚熟悉,很少上阵指挥作战,却担负着种种官职。军旅中就有这样的怪现象:有的人专门当官,有的人则专门干事(打仗)。刘伯承的最高官位只是个团长,打起仗来却是师、旅乃至整个兵团的前敌总指挥,指挥十几个团。这中间的微妙关系,可以从以下电文中看出来:

1923年3月1日,在讨伐北洋军阀的作战前线,第二混成旅张冲旅长致刘伯承的电文称:“承兑代作行营执务,尽可放手作去,不必过于谦泥。在时机认为必要,揆度决无疑义时即毅然作去,一切尽可不必顾虑。而事之利钝,弟自负责,决无累及吾兄之处。吾兄以爱友爱军旅之心,任示猛艰事,肝胆热烈,神鬼感佩。”“吾兄既代行营,局部之务当由兄相机酌办,钧全盘统筹,即弟亲至前亦不敢作主。相交倪笃,想亦以为然也。”

张冲的坦诚相当可以,也多是战局严峻所使然。在官职和俸禄面前,张先生却从未有过如此的坦诚。

到这一年的5月24日,战争形势日趋恶化,刘伯承率部经兴隆场、淮州向简阳前进。讨贼军总司令部的但懋辛军长得此消息,急函告刘伯承率部经甑子场由茶店子方面直插敌之侧后,鉴于当时旅长张冲对战局心灰意冷,函电还要求刘伯承对旅长加以鼓慰。函称:

“……闻亚光(张冲)甚灰心。弟深知其意,然势已至此,总望兄为之鼓慰,努力撑此一篙,如蒙天佑善人,过此难关后,锦公必有以慰诸将士也。不然杨森横恶,此时又无转舵之法,且人格上又说不过去,盖不战必降也。救兵如救火,望兄持此最后五分,激起亚光猛向前途一拼也。弟本拟率郑、张、陈直取乐至,面锦公(熊克武)今晨电嘱向上桥沟前进,又转一天路,因须与沙的联络也。请兄到正面与赖心辉死力支持,弟将乐至向我前进之敌打退后,即横扫东路敌尾,以达歼灭敌人之目的。”

对于讨伐北洋军阀,刘伯承是一往无前的。在整个讨贼之役中,他转战巴山蜀水之间,打了不少胜仗,声名远播巴山蜀水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