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节

命运的磨难简直不可思议:24岁的刘伯承断送了右眼,也差点断送军旅前程。可是,他敢与不幸抗争,重新掌握了自己的命运,成为中国的“库图佐夫”。

笔者在四川采访的时候,有一位老将军这样谈起了刘伯承负伤后的处境:“一个人在24岁的时候失去右眼,是十分痛苦的。作为一个军人,失去了赖以瞄准用的右眼,几乎断送了军旅前程。靠一只眼睛指挥千军万马的统帅,世界军事史上也属罕见。”话语间透着崇敬和钦佩。

“的确罕见!”笔者也不由自主地联想到俄国军事史上一位与命运抗争的伟人。俄国有一位叫库图佐夫的将军,在1787年率部同土耳其军队在布格河交战,子弹打穿了头部,右眼失明,那时医生曾断言他活不到天明。但是,库图佐夫奇迹般地活了下来,并且在反对拿破仑的战争中,先后担任俄国武装力量总司令和欧洲联军总司令,最后战胜了不可一世的拿破仑。

刘伯承的经历与库图佐夫有若干相似之处。他失去右眼是在著名的丰都战斗中。

那是1916年元旦,北洋军阀头于袁世凯公开宣布称帝,激起了全国人民的义愤。云南都督蔡锷首先宣告云南独立,起义护国。

就在这时,刘伯承从上海回到四川,与在那里坚持斗争的王伯常、康云程等组织了川东涪陵等地的地方武装二百多人起义,公开打出“四川护国军第四支队”的旗帜,刘伯承担任军事指挥。这个消息迅速地传遍川东各地,成群结队的农民,带着刀枪自动来参加起义军,不几天这支队伍就发展到二千来人。刘伯承指挥这支起义军,神出鬼没在川东各州县四出游击,使驻扎在这里的北洋军整天龟缩在城里,不敢轻易出来活动。

1916年春,云南的护国军出兵四川讨袁,在川南与袁世凯的北洋军展开了决战。刘伯承和王伯常率领四川护国军第四支队,决定北渡长江,占领丰都城,切断长江的交通,阻止袁世凯把援兵派到川南,以支援云南护国军作战。

丰都城位于四川东部的长江北岸,是袁世凯的北洋军从水路入川作战的必经之地,如果护国军占领丰都城,不仅可控制川东的大片地区,而且可以封锁长江的通道,使入川作战的北洋军进退两难。

北洋军对丰都这个战略要地的防守也非常重视,除当地的警备队,又组织了反动的地方武装“万人团”,还特别派了一个北洋军的加强营驻守在这里边。他们在城外的长江边,修了工事,挖了战壕,里面蹲满了荷枪实弹的北洋兵。

为了打下丰都城,刘伯承进行了周密的作战部署。在进军丰都城的前几天,首先派人到丰都城里侦察联络,与城里的革命党人、哥老会首领接头,让哥老会的头领组织哥老会的武装人员夹进反动武装“万人团”,混入城里;另外,还从护国军中挑选了一百多名机智勇敢的士兵换上便衣也混入城里潜伏起来、准备在护国军攻城时里应外合。同时,还派人暗中四处张贴、散发《讨袁檄文》和讨袁标语,大造革命舆论,动摇敌方军心。

在这一切准备就绪之后,3月19日清晨,刘伯承、王伯常率领第四支队的人马,星夜向丰都城方向开进。

为了保证这次战斗的胜利,在队伍出发前,刘伯承还作了深入的动员,向全体战士陈述袁世凯北洋军卖国、害民的种种罪行;说明了这次攻打丰都城支援蔡锷护国军作战的重大意义。

士兵们听到要攻打丰都城。情绪高涨。因为自从刘伯承拉起这支队伍,一直打游击,这次要攻打丰都县城,大家都想显一显身手。刘伯承兴奋地把手一挥,高声喊道:“向丰都前进。”护国军的士兵们迈着雄健的步伐出发了。

这时,夕阳西下,山岩将巨大的身影投入长江,一群归雁掠过天空,嘎然长鸣,在追赶着晚霞,路旁枯树上,停立着一只乌鸦,扯着嗓子在呱——呱地嘶叫。一位正在行进的战士,吐了一下舌头,忧心地说:“‘老鸦叫,人上吊。’这一仗可得当心点。”另一个战士叹息着说:“唉,丰都是个鬼窝子,瞧这兆头,非得见阎王不可。我们兵力少,枪又多是破家伙,怕是打不赢哟,……”

作为军事指挥员的刘伯承与战士一起行进,倾听着这几个战士的议论,揣摸着他们的心思,和战士们一起议论著说:“老鸦叫,那是袁世凯要垮台的征兆,我们到丰都就是给他‘勾魂’的,要让北洋军见阎王。别看我们的家伙不好,只要大家一条心,准能拿下丰都城。”刘伯承风趣的谈话,扫除了隐藏在一些战士心中的忧虑与不安,坚定了大家拿下丰都城的信心。

当部队开到离丰都还有40公里的马口垭,停了下来。刘伯承一方面派人去丰都城继续侦察敌情,命令尖兵排沿途张贴布告、标语,绘出路标,设置茶水站,向丰都方向搜索前进;一方面却令大部队隐蔽在附近的树林里边,埋锅煮饭,准备吃完饭,继续向丰都城进发。这时前去侦察的人员报告,敌人在去丰都的大路上,已经设防准备了伏兵,一俟护国军开到就一举歼灭之。为了迷惑敌人,刘伯承采取“明修栈道,暗渡陈仓”的计谋。在太阳快落山时,他带着大部队从马口垭出发沿着左侧大路向丰都方向开进。当走了十来里路时,却突然命令部队停止前进,就地休息。直等到天黑以后,刘伯承才又发布命令,改后卫为前锋,变尖兵为后卫,又折身回到马垭口,借着朦胧的月光静悄悄地改从右侧小路,以急行军的速度,向丰都城直插过去。经过五个多小时,于20日凌晨赶到作战位置十分重要离丰都城仅有三里远的新城,并立即控制了附近的制高点,刘伯承正站在指挥位置上观察敌人的动向,借着淡淡的月光,看到敌人的队伍窜了过来。这时他立即命令部队进入临时掩体,作好战斗准备。三百米,二百米,五十米……硬是等到敌人爬到离部队只有二十米的时候,刘伯承砰、砰、砰连发三枪。随着信号枪响,护国军的勇士们朝着自己的目标,一齐开火,一下子就撂倒好几十个,敌人被打得晕头转向,没有挨到子弹的,抱头往长江边鼠窜。刘伯承趁势指挥部队从高处冲杀下去,犹如猛虎下山,军号声、喊杀声、枪炮声响彻晨空,震撼着长江沿岸。长江岸边的北洋兵一听枪响,不分青红皂白,便疯狂地射击起来,许多子弹都打在他们自己人的身上。护国军紧追上来,前后夹击,从新城溃逃的北洋兵又倒下了一大片。

这时潜伏在丰都城里准备内应的护国军和哥老会的武装人员,听到城外枪响,知道这是护国军攻城来了,立即按事前约定的作战计划一齐向西城门冲杀过来,齐声欢呼:“护国军杀进城了,我们胜利了!”城里的敌人顿时大乱,有的丢下武器,逃进民房躲藏,有的调转枪口加入哥老会队伍向北洋军射击。这时城内的护国军打开了城门,城外的护国军大部队蜂拥而入。北洋军不知护国军的底细,见大势已去,纷纷四散奔逃。很快护国军便占领了丰都城。

护国军攻克丰都城的消息,随着浩荡的春风,伴着奔腾的江水,迅速传遍全川,传到长江沿岸的大小城市,鼓舞着各地讨袁斗争的发展。

当护国军攻下丰都城的消息传到袁军驻川的指挥部,像一枚重磅炸弹在那里炸开了。袁军急忙向各地发出命令,调来了六七个团的兵力,赶往丰都增援,各种枪炮疯狂向城里射击。当时敌军的兵力几倍于护国军,情况万分紧急。刘伯承鉴于阻止牵制增援叙永、泸州的北洋军的战略目标已经达到,为了避免不必要的牺牲,当机立断,决定将部队撤出丰都城,向农村转移。正当刘伯承组织部队边抵抗、边撤退时,突然发现身边一个士兵身体过于暴露,受到敌人火力的威胁。他马上扑过去,大声吼道:“危险,快趴下!”话音未落,一颗飞弹射穿了他的颅顶,从右眼眶飞出,眼珠子当即破裂流出眼窝,血流如柱。瞬间,他就昏迷过去,倒在地上。这时北洋军已进入城内,战士们慌忙把他抬到一家药店里,把头部包扎了一下,藏到楼上的仓库里。因怕敌人找到,又把门反锁起来。

城内正在混乱,北洋军趁势烧杀抢掠,药店着火了,仓库充满烟雾,刘伯承被呛醒了。他缓缓睁开左眼,用力朝门边爬去,可门被反锁。他猛然发现对面有一扇小窗户口,闪着亮光,便蹭到窗前,顺手操起一把竹椅,朝窗棂砸去。小窗被砸开了,他转身从竹床上抱起一床被子,将头蒙住,猛然从窗口滚了出来。这时正在寻找刘伯承的两名战士,看见窗外有个着了火的棉被包在滚动着,打开一看,惊喜地叫起来:“是刘长官!”于是,赶紧背起他往城外转移。在不远的地方他们又找到了一只箩筐,让刘伯承坐在里面,盖上棉被,轮流地抬着……

护国军从丰都撤退出来,人们脸上布满了失败的痛苦,向西北艰难地行进着,这一切,都被处在伤痛折磨中的刘伯承觉察到了。他用力掀开棉被,使劲地喊着“停一停,……把我放下,我要讲……讲话。”在战士的搀扶下,他顽强地站了起来,右手扶着一棵大树吃力地说:“兄弟们,我们四川有句俗话,叫虎死不倒威,……胜败乃兵家常事,况且我们完成了任务……大家要振作……”

官兵们看到身负重伤的指挥官,仍然这样的坚强,不由得被这种精神感染,一下子振作起来。接着刘伯承询问了部队伤亡的情况,并严肃地说:“让我们向这次战斗中阵亡的将士志哀!”他单腿跪在地上昂首向天,从牙缝里挤出:“愿烈士在天之灵,助我讨平袁贼!”

“讨平袁贼!讨平袁贼!”这声音在空中回荡着,回荡着。此后,这支部队一直配合护国军的主力在川南一带的决战中,进行活动,牵制了敌人的大量兵力。

刘伯承受伤以后,隐藏在一个农民家里养伤。说来也是他福大命大,他转移到涪陵一带以后,当地老乡们都很爱戴这位反袁英雄。一些革命党人秘密前来看望,左邻右舍常送些鸡蛋和粮食,有的还设法弄来些中草药每日煎汤熬水,帮助他治伤。当时,北洋军悬赏通缉刘伯承,但当地老乡们都冒着风险,尽力掩护他,没有一个人贪赏告密。刘伯承亲身感受到:从1913年癸丑讨袁到1916年护国战争,虽然相隔仅三年的时间,可四川民众的觉悟却向前跨进了一大步。民众在狼烟烽火中,看清了谁个劣、谁个优,谁个可恨、谁个可亲。革命党人为民众洒下鲜血,鲜血也唤醒了民众。

刘伯承在这一带养伤两三个月,脸上渐有血色,身体渐渐得到恢复。然而,他毕竟也是有血有肉有情感的人,在闲暇的时候,他时常想到自己的伤残:最难过、揪心的是失去了右眼。古书上说,“夫眼者,乃五脏之精华,如日月丽天,昭明而不可掩者也。”对于一个24岁的英俊青年,一个风华正茂的军人,一个立志拯民于水火的革命者,一双明亮的眼睛该多么宝贵啊!孩提时,这一双“金睛火眼”像两点火星,寄托过父辈的希望。少年时,像海一样明亮的眼波曾漂起过理想的小船,溢满了辛酸的苦泪。青年时,这一双眼睛,像把利剑,仿佛能看透整个世界。可现在,失去了军人所特别倚重的右眼(瞄准、射击),也失去了视象的平衡,面前的一切——天空、大地、树木和房子,似乎都在倾斜。他最喜爱看书,可书上密密麻麻的小字,都像毛毛虫,不停地晃动。他曾偷偷地照过镜子,又狠狠地把它摔得粉碎……

然而,民众给予他的温暖、爱戴和关怀,冲淡了个人痛苦和忧郁之情。他时常们心自问:乡亲们为何给我以厚爱呢?不就是因为自己和士兵一起冲锋陷阵,讨伐袁贼么!我刘伯承既立志拯民于水火,应当不惜生命去奋斗渺之一目,又何足挂齿呢?他暗暗下定决心:眼可夺,命可丢,志不可丧。要振奋起来,战斗下去!确实,民众给予他的情感是永生难忘的,民众给予他的力量是硕大无比的。这也是他一生中,矢志不渝地委身军旅的思想根基。

1950年,刘邓大军席卷四川、云南、贵州,刘伯承回到重庆出任云、贵、川最高军政长官——西南军政委员会主席。此间,他没有回故乡开县探亲,也没有急于寻访旧友,而是给当年救助他的涪陵县人民的政府写去一封热情洋溢的信,感谢乡亲们在34年前的救命之恩和深情厚意,并向当地群众致崇高敬意和亲切的问候。

34年前(也就是1916年春夏之交),刘伯承在得到涪陵人民的救助后,又到重庆“宽仁医院”(现重庆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治眼伤。在这里他获得了“军神”的雅号,并由此敷设了继续从事军旅的道路。这个医院是德国人开办的。主持人沃医生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德国军医,医术比较高明,眼外科更是有独到的功夫。但此君有一种日耳曼民族的傲慢,对病人的态度不好。要碰到伤病者畏痛呼喊,这位洋大夫便会破口大骂,甚至动手殴打病人。

刘伯承在这里做了两次手术:先是割去腐肉,理顺血管。然后,沃医生托人回德国替他配制假眼。几个月以后,又为安装假眼进行第二次手术。当时,小医院的设备比较简陋。为了保护脑子,刘伯承拒绝施用麻醉药。

拒绝用麻药!在今天的人们看来,简直难以想象。当时,沃医生一刀一刀修割新长出的腐肉,每拉一刀都疼痛钻心,令人难以忍受。但刘伯承一直安然端坐。这次手术前后做了三个多小时,刘伯承仍面不改色。

等包扎完毕,沃医生见他扶着的椅柄上浸满了汗水,似乎也动了恻隐之心,一改以往粗暴态度,颇受感动地说:“照你们中国的古话讲:泪为五脏之精华,一身之要系’。想必疼痛难忍吧?”

刘伯承坦然一笑:“这算不了什么,才割了七十四刀嘛,小意思!”

沃医生惊异地问道:“你怎么知道的?”

“阁下每拉一刀,我就暗记一数。错不了,错不了。”

沃医生翘起大拇指,啧啧称赞道:“了不起,了不起,你才是真正的中国好汉。”

刘伯承见对方豪爽、耿直,也将自己的经历和处境相告。沃医生听后,感叹地说:“你真是军神,军神!”

1916年6月6日,窃国大盗袁世凯在全国人民的唾骂声中死去。护国战争胜利了。民国的招牌又挂了起来,黎元洪当上了大总统。从京城到重庆,几乎人人都在争官抢位,谁也不去想为这场战争的胜利流过血和死去的人们。在四川、在重庆,其纷乱的状态令人难以相信:讨袁的和拥袁的,又握手言和,举杯共贺。领头的都升官了,什么“使”呀,什么“长”的,一个个飞黄腾达,弹冠相庆。袖手旁观的,也居然获得“反袁英雄”的称号,各式各样的勋章沉甸甸地挂满胸前。

官儿们连争位、抢钱还来不及哩,谁来关心普通民众的生活?!谁又能想到这个因伤致残的刘伯承?!他几乎被人们所忘却。目睹这一切,刘伯承感到阵阵揪心,比眼伤的疼痛还要难忍。他寻思着:难道这就是我们奋身救出来的民国吗?!

后来,只是一个偶然的机会,他才被熊克武先生所发现。

1916年8月7日,蔡锷将军推熊克武担任重庆镇守使兼第五师师长。熊克武(1884—1970),字锦帆,早年在日本留学,是同盟会的老资格,曾参加广州黄花岗之役,多次组织川中反清起义,是民国初年川中的风云人物。癸丑讨袁失败后,逃亡到南洋。这次护国战争开始的时候,曾以“四川招讨军总司令”的名义,带着两个营的兵力,绕道昆明,叙府入川。接着又换名为川、滇护国联军总司令。如果拐着弯数来,刘伯承的护国军四支队,也算是熊先生的系统。

战争胜利后,在收编各地起义军、民军的基础上,熊克武的队伍日益壮大,成为川中武力的佼佼者。到重庆后,自然就得摆摆宴会,邀请军政各界、社会名流、驻渝领事及有影响的外国人出席。碰巧,那位沃医生也到场了。

席间,宾主散坐,饮咖啡闲谈见闻。沃医生向熊克武问道:“贵部军官刘伯承近况如何?”

熊克武虽然隐约听到刘伯承的名字,却根本对不上号。更不知道这位反袁英雄走投无路,在学校兼课,干着吃“粉笔灰”的营生,便含含糊糊应付。

沃医生酒兴发作,用流利的中国话绘声绘色地讲起刘伯承治眼的经过和他本人的感受。当众称赞说:“刘先生惊人的勇敢及忍耐,着实令人震骇,终生难忘。贵国历史上有红脸关公‘刮骨疗毒’,今生我算是荣幸地见着了活关公。以我大日耳曼民族的眼光来看,刘先生堪称‘军神’!贵军有这样的勇士,将每战必胜!……”

中外来宾听到了,无不称奇赞叹。因为新闻出自洋人之口,其价值就更加高了一些。短短几天,“活关公”刘伯承就被重庆人传为美谈。熊克武听着听着,也渐渐入神。当时熊先生刚刚坐镇川东,也急欲拥有人才,赶紧吩咐僚属查找“军神”的下落。几经周转之后,他们找到了刘伯承,并送去一百块钱作养伤之用。刘伯承是个有志气的人,从不为金钱折腰,也不知道事情的原委,便愤愤地对来人说:“难道我的眼睛就值一百块钱么?!请给师长大人带回去。我眼下还有生路。”

熊克武听得回报以后,现出悻悻的神情。熊克武的挚友和谋士但懋辛先生从旁边进言说:“锦帆兄,这个刘伯承正是你在川东收编民军时所要找的那个英雄。蔡锷将军多次夸他有‘一夫当关,万夫莫敌’之勇。丰都之役实为刘伯承指挥。他勇气过人,又十分严谨,是不可多得的人才!”

熊克武正坐在“顺水船”,满心想干一番大事业,便乘轿亲往邀刘伯承促膝长谈,评论川局。并请他回军部担任第九旅参谋长。从此以后的若干年,刘伯承的军旅生涯又与熊克武部结下了不解之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