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百寿图前
旷代关东才子——王尔烈全传--18.百寿图前
18.百寿图前
嘉庆元年丙辰春正月“千叟宴”后第三年,即嘉庆三年(1798年)戊午春正月初六日,为王尔烈70寿诞之日。
在这之前,王尔烈的这个生日,就已经惊动了翰林院的编修、侍读、侍讲、掌院、检讨、庶吉士、笔帜式诸翰林公及在京朝野老臣、阁部、各部尚书、侍郎、郎中、主事、侯补主事、给事中,以及军机处行走、司经局洗马、国子监司业、钦天监灵台郎、钦天监中官正、左春坊左赞善、右春坊右赞善、左春坊左庶子、右春坊右中允、内阁学士、内阁中书、詹事府詹事、詹事府少詹事、通政使、资政使、上书房行走、上书房总师傅、太子少保、太子太保、太子太保太傅、日起居注官、太常寺卿、太常寺少卿、大理寺卿、大理寺少卿、宗人府主事、理藩院监事、监察御史、都御史、左都御史、右都御史、国子监助教、国子监学政、学录、诜马、候补侍讲、算学录、中书科中、候补中书科中、员外郎、国子监监丞、国子监学政候补教谕、内阁典籍、太常寺典簿、通政司经历、大理寺寺丞、各部员外郎、大理寺司务、奉宸院笔帖式、委署库掌、柏唐阿、内务府佐领、翰林院孔目、翰林院侍诏,还有东阁大学士、体仁阁大学士、文渊阁大学士、武英殿大学士、文华殿大学士、协办大学士等。这些人中,主要的是王尔烈参加《四库全书》编纂时期的翰林院及翰林院出任的同僚。其中,主要起头的人有:礼部尚书、协办大学士纪昀,吏部尚书、体仁阁大学士刘墉,礼部尚书、翰林院掌院学士德保,左都御史、上书房总师傅窦光鼐,以及友人高鹗、程伟元。
这些翰林院出身的老翰林及友人们,对于王尔烈的这个生日特别重视。他们认为,在上三年朝廷所举办的“千叟宴”上,开始时竟然将这个关系至重的老臣、乾隆的老友、嘉庆老师,被誉为“老主同场少主师”的著名翰林院学士王尔烈给忘掉了,实属不应该。虽然在他们的提示下,使得王尔烈得以参加,并得到了应有的赏赐,但是他们也觉得不对味;特别是他们在王尔烈的身后似乎看到了自己的凄清冷落的影子;再者,王尔烈是翰林院老翰林,近三十年来,除短期外任外,几乎一直没有离开过翰林院,直到现在还在翰林院供职领衔。为此,他们决议要好好庆贺一番,以弥补前时事情之不足。
那么,怎样庆祝呢?
他们想来思去,得出了一个最佳的选择,那就是在王尔烈70寿辰时,以翰林院名义为他办寿庆。办寿庆的办法是:
每位翰林院翰林及相关的朝廷友人,亲笔为王尔烈写一个“寿”字,制成“百寿图”屏风,以此相赠。这个“寿”字,以篆书体出现,且不重复,一字一样。
说办就办,他们很快地将“寿”字写好,将“百寿图”屏风制成。这张“百寿图”,一共写了124个“寿”字,有124名翰林参加。
这124名翰林是:刘纶、舒赫德、阿桂、于敏中、英廉、程景伊、嵇璜、福隆安、蔡新、裘日修、王际华,梁国治、曹秀先、刘墉、纪昀、王杰、董诰、金简、彭元瑞、钱汝诚、曹文埴,沈初、德保、周煌、庄存与、汪廷玙、逵椿、胡高望、汪永锡、金士松、吴省兰、尹壮图、李绶、窦光鼐、倪承宽、李汪度、朱圭、陆锡熊、孙士毅、陆费墀、梦吉、祝德麟、刘锡嘏、王文治、百龄、张焘、宋铣、萧际韶、德昌、黄瀛元、曹城、瑞保、陈崇本、五泰、运昌、戴衢亭、彭绍观、查莹、刘柄之、彭元珫、吴裕德、关槐、周兴岱、汪如藻、程晋芳、李潢、梁上国、刘跃云、陈昌图、励守谦、蓝应元、邹玉藻、王嘉曾、庄承棻、吴寿昌、刘湄、吴典、黄轩、闵思诚、陈昌斋、孙辰东、俞大猷、李尧栋、戴震、朱筠、朱钤、金榜、秦大成、邵晋涵、陈初哲、钱篯、石韫玉、汪如洋、汪学金、茹棻、邵瑛、邵玉清、陈云、陈希曾、王以衔、潘世璜、潘世恩、顾皋、苏兆登、王引之、庄通敏、黄寿龄、余集、周永年、杨昌霖、莫瞻箓、戴心亭、范衷、许兆椿、于鼎、王春煦、陈万青、翁方纲、裴谦、方炜、朱绂、孙昭、高鹗、以及程伟元。
这124人中,仅状元、榜眼、探花就有88人。
程伟元,字小泉,原籍江苏苏州。平生科甲不意,屡试不第。但是,由于他协助朋友高鹗完成了《红楼梦》后四十回续书,并与曹雪芹《红楼梦》八十十回合为一本构成一百二十回全本书。这便是程伟元在中国历史上的不朽的贡献。正因如此,便也成了大名人。因此,在翰林院诸翰林书制“百寿图”八扇屏风时,将他也列入其中了。
这些翰林院学士和友人,深知王尔烈一生洁身自好,两袖清风,一身正气,廉洁秉正,从不收无义的银钱,不取无义的礼品,如今赠送这个“百寿图”屏风作为贺寿礼品,王尔烈自然是由衷地感到高兴的。
其实,他平生中也有过发财的机会,而且是皇上暗示要他去发财改善一下生活的,只是由于他本人不肯那样做,才未得走上荣华富贵之路。
那是嘉庆元年的事。
嘉庆元年丙辰春正月“千叟宴”上,嘉庆发现他的老师王尔烈,还是那样穷困潦倒和寒酸,便非常同情。于是,他心里便有了要为王尔烈找到一个肥缺的想法。不久,这个机会便来临了。
一日,嘉庆召王尔烈到上书房,说道:
“朕要过问一下,老爱卿家境如何?”
王尔烈见问话的是以前自己的学生太子颙琰。现在已是皇帝了,当以君臣之礼鉴之。于是,他回答道:
“启禀皇上:微臣家境,并无改观,还同先前。所在京居,只是四壁典籍,两榻光床。辽阳故里,也是几间茅屋,几亩薄田,过的是‘半仓农具半仓书,一望春雨一望秋’的平民浅淡生活呀。就拿微臣身上所着,也是圣上所恩赐的朝服,别无其有。”
“那么,你生活之资何来?”
“回禀皇上:生活之资,皆为本人俸禄和挂单售字的收入维持。”
嘉庆听了,长叹一声,说道:
“这就难为你了。今有一职,朕念你为官清廉,要你前去授任。自父皇禅位、称为太上皇帝,朕即位登极,启元嘉庆,天下臣民,始用新宝。朕欲御制铜宝‘嘉庆通宝’。安徽铜山,为历朝铸钱之重地。那里有铸钱炉,且铜质优良,为铸钱佳所。您老人家在京城呆着也是呆着,就到安徽铜山铸钱去吧。在那儿住上几年,也就不会错了,总比你挂单售字要强。”
那时候的安徽铜山,为朝钦御定的制铜宝场所。铜山上每年出多少铜,便铸多少钱。那铜钱既有数,又无数,只凭铸钱官呈报。因此,出任铸钱炉元局丞职,是个朝野上下众目睽睽的“肥缺”。嘉庆放王尔烈到安徽铜山铸币,言外之意,是让他多捞一把,以便改善一下本人生活和家境。
王尔烈领旨,即赴安徽铜山铸币。
一晃二年过去,王尔烈任期满归京。
嘉庆再次召见王尔烈,关切地问道:
“老爱卿,这回可度余年了吧?”
其言外之意:你总算捞到点实惠吧,下半辈子够过了吧。
然而,王尔烈听了这话,一笑,道:
“禀奏皇上:臣还是一无所获。”
嘉庆有些不信,问道:
“老人家,难道你什么也没捞到,此行白走了,不能吧?”
王尔烈道:
“不,也有些所得。”
“什么?”
“铜宝。”
“在哪?”
“在我手中。”
嘉庆听了,有些惊奇,说道:
“在你手里?拿来我看。”
王尔烈闻声,向袍袖里一掏,掏出三枚铜钱,交到嘉庆的御案上。
嘉庆拿起一看,见这三枚铜钱是:一枚“当十”钱,一枚“五铢”钱,一枚“嘉庆通宝”钱。所不同的是:每枚铜钱只磨得又薄又亮。
嘉庆看过后,有些不解,便盯盯地望着王尔烈,那意思是要王尔烈回答。
王尔烈道:
“这三枚铜钱,是我铸钱时使用的钱样子。我掌管铸钱炉二年,这钱在我手中攥了二年。我每天用它来检查铸钱质量,看合乎要求和有偷工减料否。正因如此,它才被磨得这样亮薄,还望皇上能有所理解。”
“此外,再没有了吗?”
“此外再没有了。在我手中的,只有这三枚御制铜宝。”
嘉庆听了,深为感动。心想,像这样的老臣,当今到哪里去找!于是,他频频点头,说道:
“老爱卿,真可谓是个老实王也。”
王尔烈听了,马上回话道:
“臣为民(汉),不为旗(满),只能称臣,不能为王。”
嘉庆望他满头白发,年逾花甲,遂问道:
“老人家,你下步生活有何打算?”
“微臣已想好,还是到书院去挂单卖字。”
嘉庆愈加垂怜,说道:
“已如此年庚,当荣归故里,颐养天年去了。”
嘉庆说完这话,还未等王尔烈作答,便又接着说道:“朕念你清廉一世,并授业于我一回,特赐你白银一千两,带回去养家度日吧。”
王尔烈听了,即刻叩头谢恩,说道:
“微臣万谢圣恩,并铭记在心,世代莫忘。”
王尔烈收下御赐一千两白银,便回辽阳老家去了。
然而,他并没有将这一千两白银用在补助自家生活上,而是办起了一座义学馆,用以培养家乡士子。
这个义学馆,即后来发展为有名的“辽阳义学馆”。
关于这件事,还引出了一个新的传说。
传说,王尔烈得到嘉庆帝赐给的一千两白银,并没有立即将白银拿回辽阳老家,而是在北京买了二百盘驴驮子。
这日,他带上二百盘驴驮子,出了北京得胜门,便直奔山海关而来。
这事很快地传遍了朝廷。
有的说:“都说王尔烈老实,圣上也夸赞他为老实王。其实老实个什么?那驴驮子里装的是啥!”
有的说:“这二百盘驴驮子,将装有多少金银珠宝、御制铜钱!算来,恐怕是朝廷老臣中,没一个能比得上了的。”
话越传越多,未免有些添枝加叶。
这话传到了嘉庆皇帝耳里。
他初听有些不信。待再听时,便生气了。心想,他当着我和太上皇面装穷;我要他到安徽铜山去掌管铸钱炉,他又说只剩在手里三铜钱。看来这都是假的。这不明明在欺朕吗!
他想到这里,便立即降下谕旨,让把王尔烈的驴驮子全部挡回来,截在午门外听候差遣。
同时,他又将满朝文武百官、五卿六相、四大朝臣,一干人等,全部带到午门议事。意在待王尔烈驴驮子被截回来时,当场亮相,也好让大家看看王尔烈的嘴脸,以便以此效儆天下。
正在这时,王尔烈的驴驮子被截回,来到了午门前。
嘉庆将王尔烈唤到跟前,面沉似水,问道:
“王爱卿,朕来问你:这驮子可是你的?”
“回禀皇上:驮子是臣下的。”
“多少?”
“回禀皇上:不多,仅二百盘。”
“二百盘还不多?”
“回禀皇上:是的,要东西再多些,尚可添些。”
听到这里,嘉庆愈加生气,说道:
“王爱卿,你口口声声说自己两袖清风,一身正气。朕现在倒要问你:驮子里装的可是何物?”
“启奏皇上:这个您就不必细问了。”
“不必细问,更会使你欺君。”
“启奏皇上:臣不敢欺君,只是尊君。”
“尊君?我问你:驴驮子里到底驮了多少金银珠宝、御制铜宝?”
“启奏皇上:微臣哪里有什么存相,所有这些,只不过是皇上所赐。”
嘉庆听了,有些莫名其妙,问道:
“朕早已知晓,所赐只不过千两白银,为何装得这多?”
“奏禀皇上:是微臣用御赐千两白银悉数买了驴驮子。”
“那你的驮子所驮何物?”
“奏禀皇上:还是不必再问为好。”
这时,一旁有个侍臣插话道:
“不问?想必你老实王不好说吧。”
接着,又有一个侍臣问道:
“看来,你老实王的资财是富富有足了。”
王尔烈见到了这般时候,不将真相大白于大家面前是不行了,便将手一挥,吩咐家丁人等把驮子全部打开。
等驴驮子全部解开大家一看时,诸位朝臣个个目瞪口呆,惊异不止,只好愣愣地站着,相互望着。
连嘉庆皇帝看了,也都大吃一惊。
原来,王尔烈的二百盘驴驮子里,装的全是补修皇宫时所剩下和拆掉的残砖烂瓦。
嘉庆望了老一会儿,这才问道:
“老爱卿,你驮这些废物意欲何用?”
王尔烈听了,这才长长嘘了一口气,说道:
“禀奏皇上:实不相瞒,臣赖皇恩,虽为官多年,但家里只有草舍三楹。念我年老,待回得家时,恐连个住处都没有。臣这才在京城拣点了些补修皇宫废弃之物,也好回老家去盖上个住房。此,余愿已足了。”
嘉庆听了,深表同情,说道:
“老爱卿,何至如此。朕即降旨,为爱卿在老家辽阳盖一座翰林府,不就行了?”
王尔烈闻听,立即跪地谢恩。
嘉庆当下派人去了关东辽阳,为王尔烈修盖了一座翰林府,称御赐翰林府。
御赐翰林府,分两道宅院,前道宅院十楹,后道宅院十楹,东西两厢配房,外加门楼偏厦,甚是宏阔。
待翰林府修盖完了,王尔烈这才告老还乡,回到辽阳。他看了这宏阔高大的宅院,深感皇家的怜悯。但是,他用心一琢磨,这样深宅大院,自家住也是太浪费了。他想,我居官多年,也未给家乡争得多少福份。现如今,应当给老家后代留下一点接续。最好的接续,莫过于办个义学。自己一辈子喜欢读书,也望家乡士子也能读上好书。于是,他将御赐翰林府前道宅院十间正厅及两厢配房,改作了义学学馆。自己家人,全部归住后道宅院。
嘉庆四年(1799年),王尔烈以大理寺少卿衔授盛京书院掌院。盛京书院,即后来的沈阳书院,置沈阳内中街,始建于乾隆七年(1742年)。王尔烈出任书院掌院后,曾邀友蒋祥墀为其撰一联,云:
地近圣居,洙泗宫墙瞻数仞;
基开王迹,镐丰钟鼓振千年。
此时,王尔烈既掌沈阳书院,又照看辽阳义学馆。这两处学所,经费困难,未得解决。他时时在为其苦恼着。
偏巧这时,他的学生袁天亮,以都察院左都御史领钦差大臣衔来到了关东。
他来到关东地界后,便来到辽阳看望老师王尔烈。他原想,老师家有了御赐翰林府,肯定日子过得不错。
然而,他来到王宅一看,见三师娘赵茹清夫人正在织布机上织布,四师娘赵茹傧夫人正在织布机下纺棉。再看,只见她俩头挽云髻,身着布衣,既无珍珠琉璃,也没簪花雕叶,朴朴素素,普普通通。虽容鬓未苍,但人似是老了。他又进里间见了二师娘陈月琴,只见她一头白发,两道霜眉,年逾古稀。两只眼睛,一只已被“玻璃花”占满,只剩一只了。但神采很抖擞,精力颇旺,身子骨也硬朗,腰不弯,背不驼。他与陈氏唠了几句,便走出里间。
外间,徒空四壁,只悬着两幅字画,皆古人诗文,为王尔烈亲书,用羲、献二王体,铁划银钩,遒劲秀美,深邃大度。
其一,为唐代诗人刘禹锡梦得的《陋室铭》,曰: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唯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其二,为三国蜀国武侯诸葛亮孔明的《诫子书》,曰: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袁天亮看过,近前施礼,说道:
“二位师娘,家境何至如此地步?”
三师娘赵茹清停下机杼,叹了口气,说道:
“咳,你还不知道你老师的为人!他是非礼不为,非义不行。不义钱财,他从不取;不礼事宜,他从不做。朝廷给他的几个俸禄,还不够他施舍的。家下人等,只得自食其力了。”
四师娘赵茹傧放下纺车,接了上来,说道:
“你家老师,自告老还乡,出掌盛京书院和辽阳义学馆以来,整日的为授业事奔跑。这不,又走了出去!”
“他走出去干什么?”
“书院、义学是办起了,但是经费还远远不足。他这是出去找富户集资化缘去了,也好使其能办得更强些。”
袁天亮听了后,很是感慨。
他回到京城后,将这事禀奏了嘉庆皇帝。嘉庆皇帝想,这位老爱卿还在为培养家乡士子而辛劳,不惜余年,精神可嘉。
于是,他当即降旨给辽阳州知州大人,道:将辽阳的“厘税”银子,拨给王尔烈,用这笔钱培养士子,开办书院和义学馆。
后来,沈阳书院和辽阳义学馆,为关东培育出不少人才。其中,有不少学生中了进士,成了翰林。家乡人都说,翰林府出翰林,这都是王尔烈的功劳。
此为后话。
话再回到“百寿图”上。
刘墉、纪昀、王杰等,这124位翰林以书“百寿图”屏风为王尔烈庆贺70寿辰事,原本未想让太上皇帝乾隆和皇帝嘉庆知道,干脆来个民间庆祝,那样将更会有趣味些,情谊也会更真挚些。然而,他们用心细致一想,觉得不妥。王尔烈与两代皇帝,是“老主同场少主师”,既是乾隆的同窗,又是嘉庆的老师,关系最近。如果就此不说,待怪罪下来,岂可了得!再说,这些事也是人之常情,当让二位皇帝知道才是。况且,太上皇帝和皇帝日理万机,过于繁忙,有时未想到此事,这也是正常的事情。
果然,正待纪昀等要对乾隆禀奏时,乾隆竟传旨过问此事来了。于是,由纪昀出面,向乾隆作了回禀。
乾隆听了,心中大喜,说道:
“朕的臣子办事是干练,诸位翰林想事是周全,此以‘百寿图’贺寿,实为新鲜。请再算上二位,朕与皇上也参加。”
纪昀听了,跪地谢恩,说道:
“臣纪昀,并代替王尔烈,一并万谢圣恩。”
乾隆也没有多说,当即将嘉庆找了来。
“皇儿,你老师王尔烈过生日事,你知道不?”
“父皇,啥时事?”
“你当上了皇上,把老师都忘了,架子真不小啊。自古以来,有三不可不知:父母之年不可不知,天地之年不可不知,老师之年不可不知。天、地、君、亲、师,仁、义、礼、智、信,都应切记心里。生我者父母,教我者师尊。师长犹同父母,岂能忘怀。今日有忘师之为,明日就有弃父之行也。”
乾隆的一席话,只说得嘉庆脸热起来,说道:
“父皇,实在是皇儿喇忽了。”
“你能喇忽,我却不能喇忽,王尔烈生日,朕还要亲自到场。”
嘉庆听了,这才觉得自己失礼。然而他想了半天,也没有能想出个更好的祝贺方法来。
还是太上皇上乾隆想事周到,说道:
“咱皇家什么最尊贵?”
“传国玉玺。”
“那么,将传国玉玺给诸翰林书写的‘百寿图’盖上,岂不更好!”
嘉庆听了,乐得一拍掌,说道:
“万谢父皇提示,皇儿知道了。”
说罢,当即让大学士于敏中将“皇帝之玺”大印取来,加盖在翰林们的‘百寿图’上。从此,“百寿图”身价陡涨,变成钦赐之物了。
待送“百寿图”那天,更是热烈。
太上皇帝乾隆、皇帝嘉庆乘坐的两驾御辇走在前头,后面是金瓜、铖,斧、朝天镫,再后面便是124名翰林组成的翰林队伍。“百寿图”,因为加盖上了“皇帝之玺”大印,成了至尊至圣至上之物,早有扈驾大臣护送抬着走在最前面了。
王尔烈在北京虎坊桥家中,看到了这个场面,看到了“百寿图”上的那124个不重样的篆写的“寿”字,以及那加盖的鲜红红的“皇帝之玺”大印,只觉老眼昏花了。待跪迎时,竟流下昏黄老泪来。
泪光中,他恍惚走过了自己的沧桑一生。
泪光中,他恍惚看过了自己的荣辱欢悲。
瞬间,那124个“寿”字,变成了124张图画。这图画,急速地在他的眼前闪逝着——
乾隆四十年(1775年)查处金堡案。曾是明末进士的金堡,削发为僧后称谵归和尚,住持广东韶州丹霞寺,著有《偏行堂集》、《偏行堂续集》、《屹海焚余集》诸书。乾隆在审查呈缴的禁书时,发现其《偏行堂集》“语多悖谬”,遂被定为“逆书”。谵归虽死,仍被毁塔磨骸,将寺庙夷为平地,将丹霞寺五百众僧尽皆处死。
王尔烈想,我是乾隆的朋友,我要是谵归呢?
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查处尹嘉铨案。曾是大理寺卿的尹嘉铨,年逾七十,解甲归田。他为提高本家门第,上奏折给乾隆,为其父尹会一请封谥号。其父尹会一,字元孚,号健余,直隶博野人。清初著名学者。雍正朝曾任过河南巡抚、吏部侍郎等职。著有《修习斋祠堂启》、《习斋先生入乡贤祠文》、《颜习斋先生墓表》、《健余先生文集》、《小学纂注》、《近思录集解》、《抚豫条教》等。他以为父亲作为巨大,自当请求封号。只因奏折言辞有过,致使乾隆不满。遂进行查禁其著作,发现“多有碍语”。结果尹嘉铨被处绞,家产抄没。
王尔烈想,我是乾隆的重臣,假若我是尹嘉铨呢?
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沈德潜案。沈德潜,字确士,号归愚,江苏长洲(今吴县)人,清代诗人。乾隆十九年(1754年),乾隆二次南巡时发现了这个人才,称其“年逾八十,实为蓬瀛人瑞,今来接驾,著加恩,给予礼部尚书衔”,实任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并御赐进士。待沈德潜于乾隆三十四年(1769年)去世后,乾隆曾谕令将沈入祀贤良祠,并御书碑文以示纪念。然而,当审查徐述夔文字案时,发现沈曾赞扬过徐的诗句,并为徐作传,又发现沈诗中有“夺朱非止色,异种也称王”句,误认为“微言有疑”,逆将沈祀牌撤出贤良祠,并剖棺戳尸。
王尔烈想,我与乾隆交往甚厚,若我是沈德潜呢?
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福崧案。福崧曾任浙江巡抚,勤于政务,精明能干,即便在他贿赂公行的当时,还能做到“廉俸外,不受岁时的苞苴”。大学士和珅,深受乾隆宠信,权势炙人。每年各省督抚大员,都要向他馈送厚礼。福崧不肯随波逐流,未有行贿,使得和珅怀恨在心。后来福崧为帮助两淮盐运使柴祯升解决亏空,被和珅获知,以挪用库银名定罪,将福崧逮捕。福崧不服,扬言要进京奏明圣上,治和珅罪。和珅惧怕,在福崧被押解途中,行至山东红花铺时,假传圣旨,“途中赐自尽”。福崧不服,大呼“冤枉”。被责令执行的山东巡抚吉庆无计可施,只好以酒中置毒,使其身亡。
王尔烈想,我与乾隆过往已久,若我是福崧呢……
常言,“伴君如伴虎”,回想亦使人毛骨悚然矣。
然而,他毕竟是与乾隆、嘉庆过从甚密,君恩深重。为此,他不觉落下滚烫的热泪。
嘉庆三年正月初六日,王尔烈度过了70寿诞之日。不久,嘉庆于辽阳为王尔烈建造的的御赐翰林府亦已完竣。于是王尔烈便想辞别京师,告老还乡,回到故里,以颐天年。但是,他一直是迟迟未得动身。这事,主要是关系到老皇乾隆身上了。
是年,乾隆已经88岁高龄。他见乾隆虽然仍是“体气素强,从无疾病”,但是自“上年冬腊偶感风寒,调理就愈后”,身体明显不如前时。他颇为担心。他和臣仆们一样,尽管嘴上没说,心里都在这样想着:老皇帝将要龙驭上宾了。人不关心,则情理不乱。他毕竟是在老皇帝身边呆了28年的时光,且感怀益厚,得到的恩典亦颇多。据此,怎好忍心悄然离去呢!
嘉庆四年(1799年)己未春正月初一,正值新岁正旦之日,乾隆于乾清宫还接受了百官朝贺。朝贺的臣子中,即有王尔烈。
正月初二日早晨,乾隆写下了他生平的最后一首诗,并召王尔烈入宫看过。其诗是写清军剿四川、湖北、陕西诸地白莲教起义军获捷而欣喜心情的。诗云:
三年师旅开,
实数不应猜。
邪教轻由误,
官军剿复该。
领兵数观望,
残赤不胜裁。
执讯速获丑,
都同逆首来。
是日夜,乾隆病危。
正月初三凌晨,乾隆驾崩。
朝隆圣寿八十有九。他由25岁登极,做了60年皇帝,3年太上皇帝。
是岁正月二十七日出灵。
是岁四月乙未恭上尊谥曰:法天隆运至诚先觉体元立极敷文奋武考慈神圣纯皇帝;庙号:高宗。
是岁九月庚午辰时安葬于直隶遵化马兰峪清东陵裕陵。
乾隆万年吉地,最初选在直隶易县永宁山下的清西陵,靠近他父皇雍正的泰陵,并选好穴位。但是,他后来考虑到:为使东、西二陵“香火并佳”,便又改为东陵。乾隆登极的第七年,便开始了陵墓的营造。其陵称为裕陵。陵内,宝床上除乾隆金棺外,还有两位皇后、三位皇贵妃的棺柩。两位皇后是:孝贤诚正敦穆仁惠徽恭康顺辅天昌圣纯皇后,简称孝贤皇后,姓富察氏;孝仪恭顺康裕慈仁端恪敏哲翼天毓圣纯皇后,简称孝仪皇后,姓魏佳氏。孝仪皇后,即嘉庆皇帝的生母。三位皇贵妃是:慧贤皇贵妃,姓高佳氏;纯惠皇贵妃,姓苏佳氏;淑嘉皇贵妃,姓金佳氏。
待乾隆安葬后,王尔烈觉得一块心事完结了,心也静了下来了。遂于是年十月上旬,离开京师,东出山海关,奔向了辽阳老家。
待他步出雄巍屹立的山海关门,来到苍凉古迈的关外地界时,蓦地停住了双脚。当年,他跨进山海关门时,曾是风华正茂、血气方刚的盛年时期;而今步出山海关门却是鬓发皆白、老态龙钟的耄耋之年了。
他想到这里,不觉落下凄凉的老泪。
关东多山,辽南多山。大山连绵,起伏不断。
王尔烈,这个大山之子,又一步步向大山走去。
最后,他的身影消失在大山里。
这次,随他一同来到辽阳的,还有程伟元和纪昀。
程伟元,此时早已完成《红楼梦》一百二十回全本的初版、再版,身无他事所系了。他随王尔烈来到关东,系因王尔烈将他推荐给盛亲将军晋昌,作了幕僚。此后,他在晋昌幕僚职上,佐理奏牍,颇为得力,二人常唱和,并替晋昌编校《且在堂诗稿》,甚为勤勉,心情也舒畅。
纪昀,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夏,以编秘籍《高宗实录》至奉天。此时,是他平生中难得的恬静、悠闲时期。于是,他利用余暇,追记见闻,作稗说六卷,曰《滦阳消夏录》;越二年,作《如是我闻》四卷;次年,作《槐西杂志》四卷;又次年,作《姑妄听之》四卷;嘉庆三年,复至奉天,又成《滦阳续录》六卷,计五种二十四卷。这些作品,内容泛杂,凡地方风物、宦海变故、典章趣志、医卜星相、轶闻逸事、狐精鬼怪,几乎无所不包。此次,他随王尔烈来到辽阳,住在辽阳王尔烈御赐翰林府。王尔烈协理他将五书合一,编定为《阅微草堂笔记》。全书40万字,收诸种故事千二百篇。该书,无论其内容或规模,以及审美、造诣程度,都可与蒲松龄氏《聊斋志异》相比。另外,《聊斋志异》成书于山东聊城,而其作者蒲松龄的后人移居及其遗稿流传皆至奉天及西丰;而《阅微草堂笔记》,作者纪昀为直隶献县人,书稿及编定却置身于奉天及辽阳,皆属关东大地,说来实在偶合生趣。
王尔烈回到辽阳,以大理寺少卿衔出任盛京书院掌院,余暇开始整理自己的平生著述。同样,这也是他一生中难得的平静与消遣。然而直到这时,他才叭哒叭哒嘴觉着有些苦涩之味。一生的才气和时光,几乎是全部地献给了皇家。他帮助乾隆、嘉庆两代皇帝撰、改、编、校诗文,纂修《四库全书》,出任三通馆纂修,写出许多政务文章。但是现在轮到是自己著述,却是甚微,空空无几,显得可怜。于是,他仰天长叹一声,用心语说道:
“人称吾才高八斗,学富五车,到头来却是轻轻浮浮,有几多属于我本人!”
此当属于悲剧,他自己亦深有所知。
然而,悔之晚矣。
经他整理,除散在诗章外,再者就是镌刻于碣碑或序写于刊本上的文字了。那些碣碑,或存于庙宇,或存于山泽,或存于村泮;那些序文,或利于诗集,或刊于文集,或跋于书后。而这些文字,多存于家乡辽阳或千山一带。由此可见,他对于乡里的厚爱之情,以及乡里不忘于他的深重之感。其诗文俱散在。
直到他过世后的130余年的民国时期,才有他的同邑后学史学家兼诗人金毓黻先生,将其著述整理、编辑、刊刻,定名为《瑶峰集》。其中诗章,已在本书前面有所载,此处不再赘述。这里,只将他的文章抄载下来,以为后人传阅,以识前贤文采风貌,此乃笔者之本意也。
其文,计开如下。
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辛亥十一月,《辽阳圣庙重修碑记》:
辽阳州治至圣庙,自国朝定鼎,与天下州县同时修建,典至钜也,工綦固矣。第土木之功,不能历久常新。迄今百有余年,中间虽有官帑粘修,绅衿补葺,而风雨剥蚀,终难完整。于是,殿庑门垣,渐就颓圮。岁在癸卯,司铎赵君蹙然不安,谋之郡尊克公。公曰:此予守土者之责也。俟详请国帑,庶几大功克成。郡中绅士闻之,勃然兴起,请于郡尊曰:某等读书为业,蒙朝廷厚恩,一列青衿,则为之免丁粮,去差徭,几诸优待,迥异齐民。某等自顾,岂有补于天地高厚之万一哉。此皆圣世待士之仁,亦郡尊流宣化之善也。然非圣教之昭垂何以至此。濂溪周子有曰:孔子道高德厚,教化无穷,宜乎万世报德报功之无尽焉。某等虽才疏力菲,不克承此钜工;而报德报功之微意,素存于心。今日或少有所伸乎。愿共捐资,以成盛事克公色喜,乃捐俸首倡,绅士亦各量力输金。乃择人董理,时有贡生于师礼者,众举监修。于是,鸠工庀材,数月而蒇事。瞻注之下,内外焕焰,整齐严肃矣。尔时捐金已尽,未及勒石记其岁月。至辛亥,彭海元君、赵振铎兹士,恐前功之没,又劝捐刻碑,叙其颠末,庶来者鉴兹,相继于不替焉尔。乾隆五十六年十一月敬立,王尔烈撰文。
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丙申八月,《辽阳关帝庙重建东殿碑记》:
辽郡城西关忠义庙,为一郡之胜庙。之东殿,奉张桓侯之神。乾隆乙未岁毁于火。今晋人赵大智等捐资修之。丙申八月工竣,神像奕然,轮奂一新,请记于余。余窃维关圣庙,貌遍天下;而张桓侯所在,皆配享鲜。有别为立庙者,岂侯之英名盖世,谊笃忠贞,不足以南面而享血食哉!益生则相依,殁则相从,精诚所结,人皆知之。故祀之者,必从其志也。史称,侯雄壮威猛,为万人敌。当汉季群雄并起之时,岂不能独据一方,而困顿流离,惟忠义之是守,百折不回。此岂得徒以武勇目之,欤志虽未就,而无惭于汉室,无亏于气节。天下后世,虽妇人小子,皆震其名,是则足以。廉顽立懦,而庙貌血食之不绝矣。而岂区区攀龙鳞附骥尾,以幸取名者哉。余尝过涿鹿经侯之故里,则专祠在焉。祠巍然踞高阜,乔木参天,下车敬谒,幽径凛凛,但闻松柏吟啸之声。瞻仰遗像,不觉其膝之屈也。既而思之,侯之英灵,恋故土而睿睿焉。居此耶,盖乡人崇奉之,以为桑梓光固亦宜然。若侯之神则固,死生一致,惟是尽臣道尽弟道,常依依于昭烈忠义之左右焉耳。故配享者,从其志也。呜呼,世之恃勇自恣,见利不顾义而气谊不保,其终者仰侯之德亦可以风矣。殿旧址五间,今复如其制,爰为之记。俾人知从来立庙之意,且使董事者及捐资之众,得镌名于未焉。赐进士出身、翰林院编修、充四库全书处纂修官、乙未会试同考官、郡人王尔烈撰。
同年同月,《辽阳关帝庙重建旗杆补修戏楼及各工碑记》:
古丈人庸表德所重者,礼乐而已矣。故德厚而功崇,则高牙大纛,设棨戟施行马等。威自别非以耀目也,礼不容以或轻也。则驺从鼓吹,居则声伎管弦,生则笙歌以欢其燕享,殁则佾舞以侑其俎豆,非以娱目也。乐不容以或废也,若关忠义夫子,生膺侯爵殁而千百余年尊崇,比于帝王则礼乐之隆,当何如哉。顾朝廷祀典,举以春秋,虽极礼乐之备,而非其时,则不举,以神不可渎也,而公之威灵在,天下者所在之。民水旱疾疫必褥焉,无不思有以崇奉而娱乐之。癸不拘其时,则礼乐之出于流俗者,盖不容以禁之也。故俳优侏儒杂优之戏,不足以言乐也。高幢绣幡,仙佛之供,不足以言礼也。岂不有褒于夫子,欤而行之,所在皆然者,亦见人心之尊崇正直,而夫子之功德垂于万世者,有不容掩而已矣。兹庙之有戏楼、旗杆,由来已久。今晋人赵大智等,从而新之,又补修牌楼、西山门及社房五间。观瞻益壮,而时时相与瞻拜祈褥,因以聚会歌舞,亦酬庸表德之意,爰记其事于石。俾后之嗣而举者有所观焉。
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丙申岁,《重修陶官屯关帝庙碑记》:
辽邑陶官屯关帝庙,其来已久。兹于乾隆丙申岁,因其旧而新之。新之者人也。正殿三间,缭垣完具。虽未能珠玉辉映,亦足以安神灵而伸祈报矣。夫公之庙貌遍天下,即穷乡瘠土,无不崇奉而俎豆之况。此地人民富庶,衍沃膏腴,则其奉公之神,无替前人也。固宜顾吾恩之襄平,桃花米甲于东都,实此乡所产,朝廷取之以供陵庙粢盛则,此乡岁时祭享奉盛,以告丰洁馨香,益有加欤而公。当今日者,镇抚久于荆州,熟习荆州风土。今湖广地,谚云:“湖广熟,天下足。”今舳舻相接,岁供天庚,皆与松花米相伯仲。虽此士非僧衣,水田呜槔飞鹭,而平原绣壤,稱稏秋香,倘亦公所乐而安之者乎!而要之不在是也。苏子曰:“神之在天下,如水之在地中,无所论而不在也”。记曰:古圣贤有功于民,能御大灾,捍大患者,则祀之。公浩然正气,充塞宇宙,岂徒御灾捍患而已。而人能相感以诚,遂足以使寒暑风雨时,则此土频歌,大有春秋报祀,岁致丰洁,岂天所至而然哉。
庙既落成,请记于余,敬书始末,以畀之,聊记岁月云尔。
同年是岁,《陶官屯关帝庙始建配房碑记》:
古之为祠庙者,正室以安神,其东西序。东西堂皆以藏祭器,备行礼。其实,鼎具爓熟,皆在门外,两塾以内,盖不敢为。室闼以备人之坐卧焉,所以表敬也。兹陶官屯关帝庙旧址,有正殿业经重新。而人复捐资,为配房几间,以为岁时祭享会众等,洁治祭品之所。盖古者藏祭器之遗意欤。而两塾内,不为室闼者,相戾何以表敬乎。而抑知不然,夫田家士鼓、蒉桴、歙豳、饮蜡,固非如清庙明堂之赫然,以肃观瞻也。然向者兹庙止,有正室蠲吉行事,一切菜盛牺牲,皆露立以供之。或寄办他处,既不无亵越而时,或风雨偶作,其喧杂于正室者,盖有不免,则不敬莫大焉。且岿然上临者,既已翚飞鸟革。而两侧乃无羽翼,观瞻亦殊未肃。自村人修为配房,则神御高踞乎。穆清祭物,不来于萜屋,和风甘雨,清尘而无害;云合星拱,交映而可观。于以奉神灵致诚,益与不为室闼者,异制而同意,岂有相戾者乎。且兹庙所祀者关帝。又非若吹豳饮蜡而已。今在郡邑中者,官修祠庙,皆有洁事之所。则此举亦有所禀承,非以意为之也。而在此地为创始,以补前此所阙,不可以不记也。于是书之,使上石焉。
王尔烈故里有一友,名常纪。常纪,字铭勋,号铭廷,又号理斋,盛京北90里栖霞堡人。其先世居山西,前明徒辽东。父常国材。常纪,乾隆甲子科(1744年)举人,丁丑科(1757年)进士。选四川西充知县,复迁崇庆知州。乾隆辛卯年(1771年),金川藩部会降蛮叛乱。时常纪在昔岭,掌军中粮饷。叛乱部至,常纪提刀迎击,身遭十余处而死。遂入祀昭忠祠,荫一子,立祠浣花溪岸,祀同死难者。常纪生前,著有《爱吟草》、《爱吟前草》。后来,其所荫之子常承武,以太学生授直隶唐县知县,为其父二诗集有请于王尔烈。王尔烈序并刊之。由此,王尔烈又留下四篇文字。
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戊申岁九月,王尔烈作《校刻常理斋爱吟草序》:
今昭忠祠享祀金川死事诸臣,吾乡常君纪与焉。常君号理斋,家于盛京城北九十里之栖霞堡。为人貌奇伟,性尚慷爽,文思清拔,尤嗜吟咏。余蚤年耳其名,介同学高君惟钦,兹君星圃以订交。丁丑,理斋登进士;丙戌,谒选铨曹,时余以计偕入都,因得朝夕过从,纵谈古今,益服君之学识卓迈,殊不可及。既而余以不第去,理斋遂捧檄入蜀,余方以百里其所优为而以波清才逸气,遇山水之奇,将有所发抒,此行为不虚矣。何以不数年而金川构逆,理斋竟死于贼。余初闻之,窃叹夫豕突狼奔之际,玉石俱焚,不知其临难之状何如也。是时,余已入翰林,求之国史昭忠传,则但云登春遇害,别无记载。此外无可问询,惟付之太息而已。
乙未,余以先君忧归里,理斋之弟显斋纯,闻之驰至余家,言已具衣冠以葬。苛蒙赠诸典,请书黄将勒石表于墓,且以墓门绰楔大字求书。余欣然为之,薰沐敬题,署名于后。然意理斋必有著作藏于家,显斋固未之省也。丙申之冬,余特造其庐,以犹子礼请见太翁,至墓所,则已穹碑屹然,翁仲华表,森严壮观矣。再拜哭奠,为欷歔久之。既夕,太翁留宿乃遍出家人以次环列,语昔岭事,因得悉其在贼中提刀上马,裂眦骂贼诸情状,不胜惊叹。以为向之所期许,今果不虚,而为之抱憾,无可如何。迄于今理斋之殁,已十余年矣。嗣子已壮,以荫授直隶之唐县宰。恂谨不坠家声。
念余为父执,且曾以著述为问,乃以所掇拾其先人诸遗稿,请为校刻。检之得《爱吟草》一卷,读之且悲且喜,曰:“何幸有此。”盖自丙戌别后,其身所经历,其才所展布,皆宛然如亲见之。而余曩者所叹然于怀,无可表章,庶藕此以少为偿矣。乃丞为之校录付镌,并叙其始末,以冠简端。其余尚有诗一册,皆未定稿,残阙紊乱,姑俟徐为编辑,以成全璧云。张君洲与余素未相识,观其所叙录,及寄示元亭给谏应山令二书,惟恐其烈迹淹没,义形笔墨,其于友谊亦笃矣哉。王元亭,名猷,义州人,壮终少廷尉。高惟钦,名德峻,庚辰孝廉。兹惺圃,名国璋,戊戌进士,官农曹,此皆与理斋相契合者,每共话理斋之事,思有所表扬。今乃先后物故,独余以六十有余年,与其荫嗣往来,手把遗编,俛仰今昔,可慨也夫,亦幸也夫。时乾隆五十有三年,岁次戊申阳月辽阳王尔烈瑶峰氏,书于顺天府府丞官署。
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庚戎岁仲春上浣,王尔烈作《续刻常理斋爱吟前草序》:
余所梓常理斋爱吟草,乃甲申以来,理斋赴选入都,至西充所作。西充以后,军务倥偬,篇什有无,所不可知。而其嗣君衣轩所摄拾于慈氏败簏中者,尚有诗近百首,皆丁丑榜后,需次里居,朋友唱酬,流连景物之作。字多蝇头小草,间有阙残,知未为定稿也。而其中深情雅韵,发于自然,足以见胸怀之洒落,学养之深纯。异日感颂在民,临难不夺,盖基诸此,因不可废也。且在衣轩既痛其先人之殁,时方幼冲,今日抱恨终天,无可申慕,而此诗得于故纸,几成灰烬,手泽幸存,零缣碎墨,皆所宝惜,因尽以质余。余盖如逢故友于数十年之前。每读一篇,三叹不忍释手,乃为补缀,悉以付梓,命之《爱吟前草》,另为一卷,以别前刻,所以成衣轩之孝思也。庚戌仲春上浣,辽阳王尔烈识。
同年是岁仲夏,王尔烈作《附刻慈惺圃寄常理斋诗序》:
慈惺圃,名国璋,字奉峨,惺圃其号也。与常理斋居相近,同学素契时,相唱酬。癸酉(1753年)惺圃举于乡,理斋犹未第也。及理斋仕蜀,惺圃尚家居。邮筒往来,遥为赓和,不异曩时。至戊戌(1778年)惺圃始捷南宫,官农曹,而理斋死于难,已六年又七年,惺圃亦卒于京邸矣。惺圃之逝也,一子方幼。理斋之荫嗣衣轩,已为唐县宰。闻其丧来吊,见书笥纷然狼藉,家人舁敝簏于庭,将焚废纸。衣轩恐其有当存也,止而检之,则《爱吟草》、《殉节录》及惺圃自为诗,俱杂于其中焉。衣轩得之,大惊,且悲且善,因宝持以付余,余既为之刻,理斋诸诗。而惺圃之诗,分年编录,观其庚寅(1770年)草,有寄和理斋诗。然后,知《爱吟草》之所以幸存者,理斋之寄之也。观其癸巳(1773年)草,有哭理斋八首。然后,知殉节录之所以幸存者,以惺圃访求而珍藏之也。噫,二人生前莫逆,情见乎诗,而是诗同出于故纸中。其不为灰烬者,几希以理斋之清才峻节,天固不忍没,亦岂非惺圃在堂之魂魄有以护持之。而然耶用,是于惺圃之诗有关理斋者,节录而附刻之。若其全诗则俟,别为汇梓焉。乾隆庚戌(1790年)仲夏王尔烈叙并书。
同年是岁仲夏,王尔烈作《集录〈爱吟草〉题跋序》:
余既刻常理斋《爱吟草》及《殉节录》,以示京师士大夫,见之者无弗赏叹。于是,欣然各为题跋,笺楮之投。殆无虚日,积久渐多,遂成卷轴。余既一一检读,随以付梓。凡如干续来者,犹未已也。夫昔岭之事往矣。理斋之著作,其散佚者亦多矣。越十数年之久,荫嗣克家遗笔,忽出于尘埃,烈迹不埋于灰烬。一旦冠裳之族,各有一理斋在心目间,而命笔抒词,使理斋之才华气节,烜赫如昨日事,岂偶然与故,是录也。可以上承昭忠慰忠之表章,可以下为孝子贤臣之风励。而或长篇钜什,或古调清歌和平之音,则一唱三叹。慷慨之气,则激羽刻商,非泛然之作也。固宜寿诸枣梨,传于不朽。若其篇次,则随收随录,不复以官阶科第为后先,所以俟续至者于无穷也。庚戌(1790年)仲夏王尔烈叙并书。
王尔烈之第三子王志翰,字西园,亦有《读常理斋老伯〈爱吟草〉及〈殉节录〉谨赋一律》,此处亦以附之:
骂贼当年气志刚,
儒臣风节比颜张。
清新诗句留寰宇,
皎洁忠心达庙堂。
昔岭愁云空漠漠,
浣溪清韵自汤汤。
英灵应是归天阙,
祠仰昭忠俎豆香。
嘉庆六年(1801年)辛西九月初三日,王尔烈偶感风寒,不日未医即愈。九月初九日早膳后,王尔烈端坐于辽阳御赐翰林府家中书斋关山斋书案前,忽然传佣将其家人尽皆唤来。
王尔烈先后有四夫人,八男四女十孙四曾孙二元孙,并四外孙二外元孙。睿睿家族,可谓人丁兴旺。乾隆帝活了89岁,做了60年皇帝,3年太上皇帝,上历二帝,下见五世,子孙满堂,功近十全,自以“十全老人”称之。是年,王尔烈亦为古稀之人,且当了30年二甲一名进士,即传胪,18年翰林,18年御师,6年学士,并获乾隆赐“神笔书士”、“神笔御史”、“才高六十里”、“好好先生”、“老实王”,以及“老主同场少主师”之美称,故人以“十全翰林”名之。
自乾隆二十年(1755年),清廷对文武职官及命妇,已经有了名号封赠新例。为正从文职九品,正从武官八级,命妇七等。以上下序,文职称:光禄大夫、荣禄大夫、资政大夫、通奉大夫、通议大夫、中议大夫、中宪大夫、朝议大夫、奉政大夫、奉直大夫、承德郎、儒林郎、文林郎、征在郎、修征职郎、修职佐郎、登什郎、登仕佐郎;武官称:建威大夫、振威大夫、武显大夫、武功大夫、武义大夫、武翼大夫、昭武大夫、宣武大夫、武德郎、武略郎、武信郎、武信佐郎、奋武郎、奋武佐郎、修武郎、修武佐郎;命妇称:一品夫人、二品夫人、三品淑人、四品恭人、五品宜人、六品安人、七品儒人。
王尔烈与夫人早有了名号封赠。王尔烈为文职,诰封正一品光禄大夫。其四个夫人,原配刘氏淑香已殁,追赠一品夫人;二房陈氏月琴,封疏二品夫人;三房赵氏茹倩,封疏三品淑人;四房赵氏茹傧,封疏三品淑人。
此时,元配刘氏淑香,有四子二女,其四子为:志鹏、志骐、志翰、志鳌,二女为:志鹤、志翔;二房陈氏月琴,无出;三房赵氏茹倩,二子一女,其二子为:志芬、志崇,一女为:志云;四房赵氏茹傧,二子一女,其二子为:志广、志正,一女为:志悠。
其中亦有奇者。三房赵氏茹倩为复县赵玉瑚女,四房赵氏茹傧为复县赵玉璋女,二人为同祖堂姐妹,且同年同月同时生,虽非双生却以双生称之。她俩生年为乙酉,属鸡。据说她俩生前,其母均梦有鸡啼,故其乳名各以左凤、右凤称之。而三房赵茹倩的二子志芬、志崇则为孪生兄弟;四房赵茹傧的二子志广、志正亦为孪生兄弟。且三夫人赵茹倩的生女志云与四夫人赵茹傧的生女志悠为同年同月同时生:生时均有红鸡司晨,啼于窗前,并各有一红痣隐于额下颈边。此,真可谓天下一巧了。
此间,这些人中,因前时老人王尔烈身体欠安,不如昨日,便都云集了来,亦未外出远去。此时一唤,便皆频立面前,甚齐全。
王尔烈望了一下诸夫人,诸子女孙儿等,然后清了清嗓子,说道:
“我已有兆,将不久人世,今有几句话,特作叮嘱,望汝等切记,不得有疏。”
接着,他将早已定好的家规又重述一遍,即:
耕田为本,
读书为尚。
居官莫狂,
为民莫惘。
本事吃粮,
筋力求裳。
豆腐家长,
不可奸商。
他说完这八句家规后,特作予解说,道:
“耕田也好,读书也好,居官也好,为民也好,都莫气馁,亦莫张狂。要凭本事吃饭,靠筋力所得,切不可巧取豪夺,毋占他人便宜。处事者以亏己为尚,交友者以憨重为先,教子者以严厉为本,度日者以勤俭为宗。咱家为豆腐起户,继世最为久远,可以持之。切记一点:即便为商,不得少斤短两;即便有富,不得为富不仁。秤钩秤杆,皆积子孙;粥粥饭饭,俱管平安。”
待说到家事,他嘱告道:
“四位夫人,长已去,遗四子。二无出,可以三、四子嗣之。子必孝,母必敬。于我足下蹲一宿者,即汝母也,不得有偏。三夫人、四夫人:身在盛季,子女犹幼,尚未成年,当经心扶养之。至于家务外事,就赖陈氏多加操心了。”
待说到自己百年身后事,他嘱告道:
“不必奏报圣上,免得惊动;不必请谥号,务求平淡;不必僧道发丧,随乡入俗;不必建树碑喝,人口即碑;不必糜费资财,丧事从简;不必守孝过久,灵出即止;不必重物陪葬,勿招是非;不必修穴建墓,土埋土掩。常言:‘气是清风肉是泥’,又道:‘人死如灯灭’,万事皆休。人本来自自然,又回归自然,与山河结伴,最为自然。此吾之愿也,切记切行。要于辽阳城南风水沟老家南豆腐浆岭中峰下祖陵安葬,穴位置生父缙陵前左,嗣父组陵前右,以守二老。”
停了停,又道:
“吾平生无所愿,只喜好文字墨迹,可惜成就甚微,尽皆散侏。汝等日后可经心搜集,若备可为余编刻卷帙,告于墓前,余愿足矣。”
说罢,他咳嗽加剧,说不出话来。待家人将他搀扶于榻上倒下安歇时,他已溘然谢世了。
此时,正是辛酉岁九月初九日午时,享年七十有四。
王尔烈谢世后,家人见他案上置放一纸,笔迹犹新,墨痕初干。近前端视,乃自挽一联,云:
戊申来也,一身负重叩天地,向虚向幻茫茫日;
辛酉去矣,两肩卸任慰河山,归真归本苍苍年。
王尔烈谢世后,家人遵其遗嘱,最初葬辽阳城南风水沟老屯豆腐浆岭中峰下祖茔,置生父缙、嗣父组茔前中,与青山为伴。若干年后,其后人将王尔烈墓迁到庄河县太平山村太平山麓。其迁墓因故不详。
王尔烈逝后3年,即嘉庆九年(1804年),他的好友刘墉过世;逝后4年,即嘉庆十年(1805年),他的好友纪昀过世;逝后14年,即嘉庆二十年(1815年),他的好友高鄂过世;逝后17年,即嘉庆二十三年(1818年),他的好友程伟元过世。
自此,一代才人尽皆结束。